国家京剧院
国粹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殿堂 / 国粹撷英

琴师唐在炘

信息来源: 网站管理 发布日期:2012-07-02

琴师唐在炘

    唐在炘(1922年-2007年6月25日),京剧琴师、作曲家,1922年在上海出生。琴技乃自学成才。1940年代初,程派资深票友沈家宏先生为中学时代的唐在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唐在炘的父亲与沈先生同在上海电力公司任职是好朋友。因此唐在忻先生在沈家,得以向程砚秋大师两位琴师穆铁芬先生(程剧团首任琴师,章遏云剧团音乐指导)和周长华(程剧团第二任琴师)学京剧胡琴和京剧操琴,并与学弟熊承旭(京二胡)、邻居闵兆华(月琴)组成业余京剧乐队。也长期给程派名票高华等伴奏。

    1946年在上海遇到程砚秋,向程砚秋学京剧艺术,并为程砚秋伴奏《碧玉簪》等戏。程砚秋先生在上海演出时,收李世济为义女,当时唐在炘、李世济都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程砚秋先生离开上海时嘱托唐在炘为李世济吊嗓。1947年程砚秋叫李世济、唐在炘、熊承旭为“三剑客”。

    1952年起,这个乐队参加了李世济剧团,由琴票转为职业,在上海和北京巡回公演,并特请白登云司鼓,期间唐在炘从白登云学习京剧司鼓艺术。

    1955年剧团解散后,唐在炘、熊承旭、李世济参加了马连良剧团,与琴师李慕良(马连良和徐兰沅的学生)切磋琴艺。巧的是唐在炘早年也曾从马连良鼓师乔玉泉(乔玉林乔三爷)研习司鼓艺术。1956年马连良剧团整并到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后,唐在炘和熊承旭拜名家徐兰沅为师,学习京剧音乐艺术,并与李慕良、陆松龄组成由徐兰沅(李慕良、陆松龄、唐在炘、熊承旭四人共同的老师)担任音乐指导的京剧唱腔设计小组。

    他在戏曲音乐的研究方面收益颇多。他们的乐队中乐器的组成以及乐队的表现力都不断变更,乐队从原来的“三大件”增加到大阮、中阮、弦子、笙等十二三个乐器,且每位乐手训练有素,被誉为梨园的“中国京剧第一交响乐队”。他扩大了文武场的构成、乐队的表现力以及整体性,真正做到了与唱段的水乳交融,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时代感。

    他曾经为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设计了《楚宫恨》、《林则徐》、《南方来信》、《杜鹃山》、《叶含嫣》、《碧波仙子》、《西厢记》、《玉簪误》等剧目唱腔;四人完成了《刘三姐》、《洪湖赤卫队》、《南方来信》、《社长女儿》、《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前身)、《杜鹃山》(1964年版)等多出现代京剧的京剧唱腔设计。唐在炘则为现代京剧《海港》(裘盛戎版,1968年)、新编古装程派风格京剧《陈三两爬堂》、《武则天轶事》等京剧音乐设计,并兼操京胡。

    文革后唐在炘还为毛主席《娄山关》、《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诗词谱曲。1979年,唐在炘从北京京剧院调入北京中国京剧院。1980年唐在炘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京剧音乐一等奖。唐在炘加工改编京剧还有《梅妃》(李世济版)、《英台抗婚》(李世济版)、《文姬归汉》(李世济版)等。

    唐在炘长期担任妻子李世济剧组的音乐指导,负责乐队和操琴,剧组曾多次到香港公演,并于1995年在台湾国家戏剧院公演。唐先生集穆铁芬、周长华之琴艺为一身,并遵从程派声腔艺术之规律,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既保持程派唱腔的浓郁风格,又推陈出新,是程派艺术音乐的集大成者,他和夫人李世济为程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与李世济的婚姻生活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也成为梨园佳话。2001年,唐在炘病倒不再操琴,2007年辞世。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国家京剧院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 总访问数 :2253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