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
国粹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殿堂 / 国粹撷英

2013中国艺术发展概观3

信息来源: 院办 发布日期:2014-04-22

2013中国艺术发展概观

中国文联委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课题组

(首席专家:王一川  课题组成员:胡鹏林、李宁)

第三部分 发展建议

    2013年,中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锐意进取,卓越创造,成绩斐然。但是,这种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不足,需要做深刻的反思:一是文艺领域的中国梦如何转化为个人梦,存在哪些转化机制和转化方式;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如何实现新的融合,可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哪些贡献;三是艺术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如何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四是如何在中西文化艺术的碰撞过程中提升中国艺术创新能力,避免同质化与空心化;五是如何打造强大的中国艺术品牌,加快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步伐;六是如何处理大众艺术批评与专业艺术批评的关系,提升专业艺术批评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七是如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艺术市场;八是如何建立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实现艺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九是如何把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落实到各种艺术类型的个性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针对上述问题,献策,现提出七条建议,为中国文艺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的参考。

    建议一:进一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人民群众的人生梦想与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复兴梦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提升文艺作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第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一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文艺工作者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把它具体落实到“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层面。文艺作品虽然是个性化创作,但是必须兼顾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公民个性追求三个层面。只有如此,才能发出时代最强音,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为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积极参与“追寻中国梦”的主题文艺实践活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将优秀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第三,中国梦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具体地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这种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一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艺作品表现这种中国梦,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同时也把人民群众实现人生梦想汇聚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复兴梦之中,每个人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推动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文艺事业的发展必须契合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三个倡导”和“两个一百年”的精神,提升文艺作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建议二:把握文艺的思想价值与观赏价值有机统一,既要提升人文品格与思想深度,又要强化艺术性与观赏性。文艺的思想价值是内核、观赏价值是外壳,两者缺一不可,针对当前文艺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观赏价值之间出现裂隙的状态,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弥补。第一,人文品格与思想深度是首要的艺术价值。当前文艺发展必然地受到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化的影响,部分艺术家和相关机构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因而出现电影以票房为核心价值、电视以收视率为核心价值、绘画以拍卖价格为核心价值、音乐以流行度为核心价值等艺术价值偏差。对此偏差,需要以人文品格和思想深度去加以纠正,同时,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文艺作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把展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思想价值放在首位。第二,文艺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与欣赏趣味。文艺作品虽然强调人文品格,但是绝不能陷入极端个性化的误区,把艺术当作艺术家自说自话的呓语,欣赏者无法理解那种极端个性化的艺术作品,其晦涩难懂的艺术风格最终必将被欣赏者所舍弃。观赏性是这种文艺作品必须考虑的重要元素。以思想性取胜的主旋律艺术作品,有时也难免出现仅仅机械地图解思想的弊端。只有以艺术化的审美形式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去呈现主旋律的思想价值,使其具备感染力,才能真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第三,寻求文艺的思想价值与观赏价值有机统一。对于极端商业化与娱乐化的文艺作品,更需要强调其思想性;对于主题化与思想化突出的文艺作品,更需要强调其艺术性;而对于极端晦涩与个性化的文艺作品,更需要强化其观赏性。因此,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之三性合一,正是平衡思想价值与观赏价值最有效的方式。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坚守价值追求,提升思想高度;还要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始终保持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前辈先贤的崇敬、对灿烂中华文化的虔诚,使文艺作品正确反映历史、再现历史;还要用多彩的乐章奏响时代主旋律,以丰富多样的题材、鲜明生动的形象、个性化的艺术创新,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还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赋予生活以美好的理想,开拓艺术新境界。

    建议三:正确处理中外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电视、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型大力借鉴外国的艺术传媒新形式、新形态,一方面在电视和网络中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突出的问题,这就是过度引入国外电视模式,导致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主要表现在电视与音乐相融合的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上。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和《中国最强音》、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北京卫视的《最美和声》、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等众多音乐选秀节目都是如此,它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牢牢吸引狂热的电视观众,虽然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但毕竟原创性不够,且过度占用电视资源。这种在全民狂欢中发展电视与音乐艺术的方式存在一些弊端,突出的是使得一些二、三线卫视纷纷仿效,争相引入海外节目模式,从而使中国电视产业的原创能力原地踏步。在外国节目模式引进中如何去其弊、取其利,正是音乐舞蹈类真人秀节目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爸爸去哪儿》虽是韩国同名电视品牌的版权移植节目,但在2013年播放第一季共12集,就在中国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该节目的秘诀之一,在于真实展现父子之间、孩子之间的交流,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观照周围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并反思自我。这一移植节目的启示在于,如何让外来节目更有力地适应传达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并应对当下生存挑战的特殊需要,而这应当成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生存之本。其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电视节目,就通过电视真人秀来达到文化教育及普及的目的,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获得了良好反响。这些节目注重民族化或本土化改造,着眼于书写中华文明的古今传承方式,把电视秀场变为中华文化传承场。这不仅展现在场学生们的中华文化传承水平,而且还吸引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汉字游戏中学习汉字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此外,《京剧》、《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电视纪录片重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19重要讲话精神的文艺实践,也是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导向。

    建议四:加强艺术法规建设,完善艺术市场,保障艺术品的生产、传播、流通与消费的顺利进行。艺术法规建设是文艺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包括几个重要方面。第一,遵守文艺创作法规。一种是规范艺术创作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文艺创作进行限定,既不能出现淫秽色情、叛国卖国等违法乱纪的文艺创作,也不能与国家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文艺创作,这些法规建设既来自于文艺创作法规,也必须参考宪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另一种是促进文艺创作的鼓励措施与规范,这是国家部分和文艺行业内部发布的各种文艺创作规范与鼓励措施,如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的旨在鼓励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9条措施》。第二,遵守著作权法及相关法规。2012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草案,2013年国务院再次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于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作品含义、版权时间、署名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进一步细化著作权法的实施规则,可以保障文艺创作者的权益,也使文艺作品的传播与流通过程中有法可依。网络版权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文艺法规。继2010年国家版权局联合100家网站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版权自律宣言》、从十个方面维护版权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后,2013年中国网络版权维权联盟在京签约成立,包括出版社、文化公司、网站、版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在内的首批25家签约单位共同签署了《中国网络版权维权联盟自律公约》,形成网络版权维权的自律、互助机制。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律宣言,并不具有法律法规效应,因此网络版权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第三,遵守市场管理办法。文化部自2012年启动《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相关工作后,2013年正式起草《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将进行艺术品鉴定试点,明确画廊经纪、拍卖交易、展览展销、艺术品进出口等管理制度框架,对艺术市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化管理;各省(市)也启动了相关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与实施工作,如湖南省正式施行《湖南省艺术品市场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对湖南省艺术品交易进行条文式详细约束管理,并提出将用法律形式打击鉴定制假等行为。艺术法规建设也是政府退出艺术市场、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些法律法规是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文艺的生产、传播、流通与消费等环节,能够促使文艺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议五:进一步提升中国艺术“走出去”的能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艺术“走出去”,以艺术的方式赢得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2013年,中国艺术的海外交流与传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政府主导的艺术交流活动往来频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等艺术品的海外市场也有所斩获。但相较于持续繁荣的对外经济贸易与蓬勃发展的本土艺术市场,中国艺术“走出去”的步伐显得裹足不前。具有持续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不多、艺术传播的方式创意不足、国际艺术外贸体系与传播平台的匮乏等因素,致使中国艺术的国际化路程面临不小困境。在全球化浪潮愈来愈汹涌的当下,中国艺术“走出去”的能力亟待全面提升。第一,从内容策略来看,中国艺术“走出去”要将打造呈现“中国理念”及中国主体性价值观的作品作为首要目标。文化走出去的至高理想是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文化产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决定于其精神指向或情感蕴含。这就要求艺术家和文化产业机构在创作和生产时,首先要对文化价值观进行研究,要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融入艺术作品中,提升艺术作品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感染力,这样才能达到既输出艺术作品又传播文化价值观的目的。第二,从形式策略来看,中国艺术“走出去”要创新表达方式,要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巧妙融合。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尽管要强调本土文化意识,重视艺术作品的中国文化精神传播,但这种传播不能仅仅是中国符号、中国概念的叠加。艺术创作者应当悉心研究其他国家地区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式,积极探索为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艺术创新,形成中国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将中国特色与当代元素、国际语言巧妙融合,使艺术作品不仅蕴含有深厚的民族审美精神,也彰显出开阔的世界眼光与前瞻性的艺术视角。第三,从产业策略来看,中国艺术“走出去”应当一改政府为主导的传统格局,转而充分调动民间及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变政府主导为政府与民间的协同努力,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民间优先的原则,以便更适应外国、特别是西方受众的艺术交流与接受惯例。要积极形成对外艺术交流和对外艺术贸易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的局面,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提升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对外艺术交流的人才,造就一批熟悉国际艺术交流现状与贸易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在美术领域培养国际化的策展人,将其纳入到文化战略的层面上来考量,改变当下策展人散兵游勇的状态,使其成为中国艺术“走出去”的操盘手。第四,从传播策略来看,要积极构建国际化艺术传播平台,创立国际性艺术媒体系统如艺术杂志、艺术网站等,传播中国艺术声音,打破既有的国际艺术秩序,改变西方话语主导下的艺术批评状况。除此以外,提升艺术“走出去”的能力,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民族艺术要产生深刻的认知与认同,对民族艺术的生命力量与发展前景要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同时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的文化策略,将“引进来”作为“走出去”的有效路径,重塑本土化国际艺术平台。

    建议六:深化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完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加强学科体系建设。经过业界多年的呼吁,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文联将于2014年成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这必将极大推动文艺理论评论队伍建设,对于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一重大利好契机下,电影、戏剧、电视、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型需要建立各自的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以便进一步总结经验、研讨得失,发挥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独特作用;还应当打造研究机构、艺术院校、艺术媒介、艺术家等多方参与的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平台,实现艺术品在艺术家、评论家、大学生、普通大众等群体中的鉴赏与评论。

    深化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还要倡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互动,实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创新。第一,推动文艺理论研究当下、指导实践,完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当前文艺活动风起云涌、文艺现象纷繁复杂、文艺思潮此起彼伏,文艺创作、生产、展演、传播、审美、消费都迫切需要文艺理论的观照、需要文艺批评的介入,这其中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一个核心问题。无论文艺团体、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的文艺理论研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文艺评论领域,如何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人民群众满意统一起来,如何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推动形成文艺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第二,努力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充实教学科研队伍,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壮大理论力量。目前,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处于调整与深化期,理论教学与科研队伍尤其是在艺术学理论学科还相对薄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院校积极培养既有艺术类型实践与研究经验,又有哲学、美学素养和宽阔的文化视野的艺术理论学者。同时,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完善各种奖励、资助机制,提升艺术理论研究者的研究信心。第三,具备“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理论视野,在发掘传统理论、汲取西方前沿理论与聚焦当下艺术实践的互动中谋求理论创新。我国具有深厚的传统理论资源,如《乐记》、《林泉高致》、《艺概》等艺术理论著述都是从中国的艺术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富有民族特色。当下艺术理论研究需要认真学习与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做好其现代转化工作,同时关注西方艺术理论新发展,汲取可以为己所用的理论成果。在开掘传统、借鉴西方的同时,还应当时刻关注当代艺术的进展。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艺术创作实践活动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思潮流派可以为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激活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思维。

    建议七: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奖励资助机制,鼓励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艺术创作与评论等领域青年艺术人才的群起响应,是2013年艺术领域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彰显出文艺事业的蓬勃生机。然而与此同时,诸多艺术类型还面临人才队伍匮乏、人才培养层次与机制不合理、艺术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在艺术学“自立门户”的历史情境中,艺术人才的培养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力度,首先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工作上要按照2013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升艺术类人才的生源标准;除改革招生制度外,要加强对通识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逐步变革高校的艺术学教育,提高艺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可以分为艺术理论研究型人才、艺术教育教学型人才、艺术技能型人才、艺术应用型人才等不同类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分而治之,因材施教。同时,艺术类院校与综合类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上应当加强交流,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互通有无。综合类院校要借鉴艺术专业院校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的经验,艺术专业院校则要学习综合类大学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经验。尤其是综合类大学,将在艺术学升级的新形势下发挥其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综合类大学在艺术人才培养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兼顾的培养原则,寻求以“道”驭“技”、道技合一,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艺术创作者和具有丰富艺术创作体验的艺术理论家。其次,要继续大力推动艺术普及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惠民活动、艺术公益服务活动。艺术普及教育不仅对于提升国民文化品格与文化素质有着显著作用,也能有效地拓展艺术人才的选拔空间。最后,要完善艺术奖励资助机制,积极搭建艺术交流与推介平台,鼓励青年艺术人才脱颖而出。2013年青年艺术人才的成批涌现和群体崛起为艺术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已经毋庸置疑地证明,青年艺术人才是文艺事业中最具创造力、最有可塑性的核心力量。政府相关部门、中国文联及社会各界要在这方面更好地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创新奖助机制、服务机制、维权机制和人才培训研修机制等,从开展研修班、项目扶持、评论评奖、宣传推介等不同路径,加大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为中国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3年中国艺术发展概观》由中国文联委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课题组撰写,本文写作吸收了中国文联所属11个全国性文艺家协会的2013年度艺术发展报告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并致谢。)

(来源:《中国艺术报》2014年4月4日第9版)

版权声明 隐私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0-2017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中国国家京剧院 京ICP备14028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61号

电话:(010)58519688传真:(010)58519608信箱:zhongguojingju@vip.sina.com 总访问数 :22532577